《诸病源候论》

  中国早的论述以内科病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医著。又称《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简称《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编撰,或题吴景(景贤)。

  本书总结了隋以前的临床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共分67门,1729条(候),每候一证,主要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不载治疗方药,多附导引方法。收载病证数量超过以前的医籍,分类较前人细致。所载病证以内科为多,除风病、虚劳、伤寒、温病、热病等“大病”外,尚包括消渴、脚气、黄疸、虫症等,风病即载29种。

  妇科杂病载140多种,皮肤病载40多种,外科病中金创即载23种。本书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对证候描述详确,在病因方面有不少精辟见解。如提出某些传染性热病因外界“乖戾之气”所致,可“多相传易”,但可服药预防;疥疮中可用针挑去疥虫;寸白虫( 绦虫)因食不熟牛肉所致;漆疮与个人“禀性”有关。在病因方面多次提到服石。对消渴、脚气、麻风等描写精确。又提到人工流产、肠吻合术和拔牙等手术。

  本书在疾病分类方面作出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为后世许多医著直接或间接引用。

  巢元方,隋代医家,为隋炀帝时“太医博士”。一般认为,《诸病源候论》是巢元方和其他人集体之作。

点击查看更多:

巢元方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