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自然界由“长”转“收”的转折点,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养生若不顺应“收敛”之道,仍沿用夏季的耗散习惯,易导致秋冬出现免疫力下降、疲劳乏力等问题。立秋后如何养生才更健康?医生指出,立秋后“收着”养的关键在于3个细节,从生活习惯上减少消耗、注重储备,才能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冬。
一、饮食“收燥气”:从“清暑”到“润养”的转换
1.食材选“润”避“燥”
立秋后空气干燥,“秋燥”易伤肺,导致口干、咽痒、皮肤干涩。饮食上需减少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食材(这类食物易生燥火),多吃梨(生吃生津、煮水润肺)、银耳(滋阴润燥)、百合(清心润肺)、白萝卜(润肺下气)等温润食材。同时可适量吃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更利于“收”住养分。
2.烹饪重“温”轻“寒”
夏季的冰镇饮品、凉拌菜立秋后需减量,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油炸、烧烤等高温烹饪方式会加重体内燥气,应换成蒸、煮、炖等温和做法。比如百合莲子粥、银耳炖雪梨、清蒸南瓜等,既能保留食材的滋润特性,又能通过温热的口感帮助身体收敛阳气,避免寒凉刺激引发肠胃不适。
3.进食讲“节”忌“过”
立秋后食欲渐增,但不可暴饮暴食。脾胃在秋季的功能是“收纳精微”,过度饱食会让脾胃“过劳”,影响营养吸收。建议改为“少量多餐”,每餐七八分饱,上午10点、下午3点可加一次加餐,如半根香蕉、一小碗杂粮粥,既能补充能量,又不增加脾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