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李绍强,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7年制毕业,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外科访问学习。
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及胆道再次手术诊治、肝癌的外科治疗和胰腺癌的外科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胆胰脾外科各种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如:原位右半肝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展开-
肝功能化验单怎么看
转氨酶类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于肝细胞浆受损时释放入血致数值升高常见于多种肝病数值明显升高提示肝细胞严重损伤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存于肝细胞线粒体严重损伤时升高较明显AST/ALT比值>1可能提示线粒体受损严重;胆红素相关指标中总胆红素升高分肝细胞性等黄疸类型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间接胆红素反映红细胞破坏情况溶血性疾病等可致其升高;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合成减少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等病情越重水平越低;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等长期饮酒者多升高;特殊人群中儿童肝功能指标与成人略有不同异常时需谨慎分析优先非药物干预注意低龄儿童用药安全孕妇孕期可能生理性轻度胆红素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及症状判断有基础病史者如肝病病史者需结合病史判断病情活动等长期饮酒者出现GGT升高等需考虑酒精性肝病可能。 一、转氨酶类指标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40U/L,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释放入血导致数值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情况,若数值明显升高(如>200U/L)常提示肝细胞有较严重损伤。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通常为0~40U/L,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细胞严重损伤时(如重型肝炎)AST升高较明显,AST/ALT比值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如比值>1可能提示肝细胞线粒体受损严重。 二、胆红素相关指标 1.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17.1μmol/L,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黄疸情况,可分为肝细胞性黄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黄疸(主要是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等。 2.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通常为0~6.8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胆结石、胆管癌等导致胆汁排泄受阻,使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 3.间接胆红素(IBil):等于总胆红素减去直接胆红素,主要反映红细胞破坏生成胆红素的情况,溶血性疾病等可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 三、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为40~55g/L,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时合成减少,白蛋白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白蛋白水平越低往往提示肝脏合成功能越差、病情越严重。 四、谷氨酰转肽酶(GGT) 男性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50U/L,女性为0~35U/L,GGT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胆管炎)、酒精性肝病等,长期饮酒者GGT多会升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肝功能指标可能与成人略有不同,且儿童肝功能异常时需更谨慎分析,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处理,避免盲目用药,尤其要注意低龄儿童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孕妇:孕期可能出现生理性轻度胆红素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若有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情况。 有基础病史者:如有乙肝、丙肝等肝病病史的患者,若肝功能指标异常需结合病史判断病情是否活动、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有长期饮酒史者出现GGT升高等情况需考虑酒精性肝病可能。
2025-11-19 13:05:17 -
健康检查中如何评估肝功能
肝功能评估涵盖血清酶学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谷草转氨酶及AST/ALT比值对肝病判断有意义,蛋白质代谢指标里白蛋白降低反映肝合成功能减退、球蛋白升高致白球比异常,胆红素代谢指标中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对应不同黄疸类型,其他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升高见于胆道梗阻等、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与酒精性肝病等相关,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等有各自评估注意事项且肝功能检查前需空腹等准备。 一、血清酶学指标评估 1.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急性肝炎时ALT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倍以上;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等也可轻度升高,其升高程度常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2.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正常参考值5~35U/L,AST升高常见于心肌梗死、肝病等,AST/ALT比值在判断肝病方面有意义,如比值>1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二、蛋白质代谢指标评估 1.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正常参考值35~55g/L,血清白蛋白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2.球蛋白:正常参考值20~30g/L,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炎症(如自身免疫性肝病)、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等,球蛋白升高常导致白球比(A/G)降低,白球比正常参考值为1.5~2.5:1,A/G比值异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或免疫状态异常。 三、胆红素代谢指标评估 1.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TBil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障碍,常见于黄疸性疾病,如肝细胞性黄疸(TBil中等升高,DBil与IBil均升高)、梗阻性黄疸(DBil显著升高)、溶血性黄疸(IBil显著升高)。 2.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0~6.8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 四、其他相关指标评估 1.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40~150U/L,ALP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如胆管炎、肝癌等)、骨病(如骨转移癌、佝偻病等),儿童生长期ALP生理性升高。 2.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7~40U/L,GGT升高常见于酒精性肝病、胆道梗阻、药物性肝损伤等,长期饮酒者GGT常显著升高。 五、不同人群评估注意事项 老年人:肝功能代谢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指标参考值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结合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判断,如合并基础疾病时更需动态监测指标变化。 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可导致胆红素等指标出现生理性波动,如总胆红素轻度升高,一般无临床意义,但需与病理性升高鉴别。 有肝病病史者:需结合既往病史动态评估指标,如肝硬化患者白蛋白持续降低、球蛋白升高提示病情进展,需进一步排查相关并发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酒者应重点关注GGT、AST等指标;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者需评估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用药史。 检查前准备:肝功能检查一般要求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熬夜等,以免影响指标准确性。
2025-11-19 13:05:06 -
肝脏功能有哪些
肝脏具有代谢功能(包括蛋白质、糖、脂肪代谢)、解毒功能、分泌胆汁功能和免疫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及有不同病史、生活方式的人群肝脏相关功能受影响情况各异,如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蛋白质代谢需求高,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长期服药、中毒等人群肝脏解毒负担加重等,婴儿肝脏分泌胆汁功能不完善,老年人胆汁分泌有变化,儿童和老年人肝脏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等。 一、代谢功能 (一)蛋白质代谢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肝脏疾病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水肿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肝脏蛋白质代谢能力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合成蛋白质的需求更高,若存在肝脏疾病,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肝脏功能逐渐减退,蛋白质代谢能力也会下降。 (二)糖代谢 肝脏参与血糖的调节,通过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当血糖升高时,肝脏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长期高糖饮食或患有糖尿病等疾病时,会影响肝脏的糖代谢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肝脏糖代谢紊乱可能加重病情,需要通过控制血糖等措施来维持肝脏正常的糖代谢;儿童如果摄入过多糖分且肝脏糖代谢功能异常,可能增加肥胖等风险。 (三)脂肪代谢 肝脏参与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输。它能合成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并将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运输到外周组织。例如,脂肪肝的发生与肝脏脂肪代谢异常有关,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脂肪代谢受影响程度不同,高脂饮食人群肝脏脂肪代谢负担加重,容易出现脂肪代谢紊乱;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群,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可能已经存在异常,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 二、解毒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能将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低的物质排出体外。例如,体内的氨是有毒物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氨合成尿素排出体外。不同病史人群肝脏解毒功能受影响不同,有长期服药史的人群,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需要肝脏参与解毒,长期服药可能加重肝脏解毒负担,若肝脏功能本身有问题,解毒功能会进一步下降;患有中毒性疾病的人群,肝脏解毒压力增大,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肝脏解毒功能。 三、分泌胆汁的功能 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的胆盐可以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婴儿的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相对不完善,消化脂肪的能力较弱,所以婴儿喂养时需要注意脂肪的摄入量和种类;老年人肝脏分泌胆汁的量和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影响脂肪消化,饮食中应适当控制脂肪含量并选择易消化的脂肪类型。 四、免疫功能 肝脏内含有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能清除血中的病原体等异物,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例如,库普弗细胞是肝脏内的巨噬细胞,可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等。不同年龄人群肝脏免疫功能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肝脏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肝脏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免疫相关问题。
2025-11-19 13:04:55 -
春天护肝吃什么好
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有柑橘类水果和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含维生素C助护肝不同人群食用有注意事项,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族等助肝代谢不同人群食用有烹饪注意;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有豆制品和鱼类,豆制品含植物蛋白等助肝不同人群食用有注意事项,鱼类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助预防肝病不同人群食用有注意;茶饮有菊花茶和绿茶,菊花茶有清肝明目等作用不同人群饮用有注意,绿茶含抗氧化物质助护肝不同人群饮用有注意。 一、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柑橘类水果:春季可多吃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等。这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研究表明,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肝脏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补充适量维生素C的人群,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有所提升,对肝脏健康有益。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适当食用,儿童可将柑橘制成果汁等更易食用的形式,但要注意避免一次食用过多导致消化不良;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需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用量。 绿叶蔬菜:像菠菜、芹菜、生菜等绿叶蔬菜也是春天护肝的佳品。绿叶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等多种营养素。维生素B族参与肝脏的多种代谢过程,有助于维持肝脏正常的代谢功能。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长期食用富含绿叶蔬菜的饮食,对肝脏的代谢调节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人群食用绿叶蔬菜时需注意烹饪方式,儿童尽量保证蔬菜熟透,避免生冷蔬菜引起肠胃不适;老年人则可选择清淡的烹饪方法,如清炒等,以利于消化吸收。 二、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豆制品:豆腐、豆浆等豆制品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大豆中含有的植物蛋白易于人体吸收利用,并且含有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对肝脏健康有一定益处。研究发现,摄入适量豆制品的人群,肝脏的蛋白质合成等功能能得到较好维持。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食用豆制品,儿童可将豆浆作为日常饮品之一,但要注意选择无添加糖的纯豆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特殊人群,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豆制品的摄入量。 鱼类:例如鲈鱼、鲫鱼等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对预防脂肪肝等肝脏疾病有一定帮助。有研究显示,经常食用鱼类的人群,肝脏内的脂肪代谢情况得到改善。不同年龄人群食用鱼类时需注意,儿童选择刺少的鱼类,如鲈鱼等,烹饪时要保证熟透;老年人若有牙齿咀嚼困难等问题,可将鱼肉做成鱼泥等形式食用。 三、茶饮 菊花茶: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等功效。菊花中的有效成分能对肝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缓解肝脏的火气等情况。适量饮用菊花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肝脏调节机能。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饮用菊花茶,儿童一般不建议大量饮用,可少量尝试;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饮用。 绿茶:绿茶中含有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这些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清除肝脏中的自由基,保护肝脏细胞。研究表明,长期适量饮用绿茶的人群,肝脏的氧化应激水平有所降低。不同年龄段人群可饮用绿茶,但儿童不宜饮用过浓的绿茶,以免影响睡眠等;对于患有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人群,要注意避免在空腹时大量饮用绿茶,因为绿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一定刺激。
2025-11-19 13:04:46 -
肝血管瘤和肝癌的鉴别
肝血管瘤与肝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上存在差异。肝血管瘤多数无症状,进展慢;肝癌有肝区痛等症状,进展快。超声、CT、MRI检查各有特点,肿瘤标志物中甲胎蛋白等对鉴别有辅助作用但需综合判断。 一、临床表现差异 1.肝血管瘤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部分较大的肝血管瘤可能会有右上腹隐痛、饱胀感等,一般症状较轻,进展缓慢。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可能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仍需警惕其与肝癌的鉴别。 2.肝癌 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还可能有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病情进展较快。在不同年龄、性别中,肝癌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有肝炎、肝硬化病史的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发展可能更具侵袭性。 二、影像学检查特点 1.超声检查 肝血管瘤: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结节,呈“快进慢出”的血流特点,即超声造影时早期周边呈高增强,然后逐渐向中心填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超声下肝血管瘤的表现基本符合上述特征,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肝癌:超声表现多样,多数为低回声结节,可有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等表现,血流特点多为“快进快出”,即超声造影时早期快速增强,晚期快速消退。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进行超声检查时,更要仔细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 2.CT检查 肝血管瘤: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大部分或完全强化。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CT下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相对稳定。 肝癌:平扫多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强化迅速消退,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对于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乙肝、丙肝患者等,CT检查时需重点关注强化特点以鉴别两者。 3.MRI检查 肝血管瘤: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且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逐渐增高,称为“灯泡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MRI下肝血管瘤的“灯泡征”表现较为典型。 肝癌:T1加权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多为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同样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依据影像学表现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 1.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肝血管瘤患者AFP一般正常,而肝癌患者AFP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更具临床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肝癌患者AFP可能正常,而一些良性肝病如肝炎活动期等也可能导致AFP轻度升高,所以AFP只是辅助鉴别指标,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AFP的正常参考范围一致,但在有肝病病史的人群中,AFP的动态变化更具鉴别价值。 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等,在肝癌诊断中有一定辅助作用,而肝血管瘤患者这些标志物一般无明显异常。但这些指标都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手段来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
2025-11-19 13:04:37

